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开州热线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0

“奇书”开售两天卖出420万,纸质书要复兴了吗?

[复制链接]

724

主题

6

回帖

234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341
发表于 2017-10-20 05:52: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你还不知道《S.》,那你需要补补课啦。这本“奇书”的中文版6月份刚刚出版上市,开售两天便售出了25000套420万码洋。
这本书定价168元,非著名作家所作,为何能在世界各国迅速热销?《S.》是一本“书中书”,其主体内容是一本叫做《忒休斯之船》的小说,而小说在书中又是一则解谜的寓言与工具。
与文本内容相比,《S.》最大的卖点是它极为艺术化的装帧设计。全书附有纸罗盘、手绘地图、简报等23样“解谜”工具。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在参与一场颇有现场感的解谜游戏。
《S.》的热销一方面令出版界和爱书人鼓舞振奋,彷佛它预示了纸质书在数字时代奇迹般地再次崛起与复兴。而另一方面,《S.》的畅销是因为形式,而非内容。精美的装帧和趣味性的阅读方式代替内容成为了最大的卖点。
这既折射出了数字时代纸质书的尴尬地位,也凸显了文化消费中的“手工迷恋”。这种出版界的“手工迷恋”,弥漫至一切泛文化领域,造就了关于品味、文化、“小资”的模式化标签,而标签背后,或许才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形式大于内容的匠人精神是否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我们为何会在越来越便捷的数字时代如此渴望重获匠人精神?
《S.》:
纸质书的复兴,还是讽刺的仿手工制品?
本格推理匮乏的年代,《S.》的热销显得像是一个奇迹。《S.》是一本“书中书”。其主体内容是一本叫做《忒休斯之船》的小说。然而,两位从图书馆借阅这本小说的两位大学生,珍和埃里克,却发现其译注中暗藏乾坤,通过在书上留言以及夹杂各种报章杂志进行交流,试图探究谜团的真相。因此,书里塞满了他们找来的各种研究材料,如剪报、照片等等。

不难看出,《S.》的叙事方式确实饶有趣味,是在倡导一种“故事中的故事”式的推理之乐:线索隐藏在字里行间,读者需要通过详细考察一字一句来试图破解真相。叙事方式本身作为一种推理内容,其实在推理小说历史中并不鲜见,叙述性诡计这类埋藏在叙事中的“红鲱鱼”(指误导读者思路的诱饵)一直有着其独特魅力,经典名作也不少,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罗杰疑案》、绫辻行人《咚咚吊桥坠落》、我孙子武丸《杀戮之病》等等。
然而,《S.》的成名与热销主要还是必须归功于它的形式。迄今为止,无论是出版社和媒体对于《S.》的宣传与评价,还是广受大众关注的热点要素,都是它印刷精美而考究的艺术装帧形式。


当装帧成为内容:纸质书的”艺术式“逆袭?
除了精心仿造成老旧书籍的《忒休斯之船》之外,为了将读者带入主角的推理场景,《S.》巧妙地选择了在书中夹有不少用于解密的道具,如手写信、剪报、明信片、纸罗盘、餐巾纸地图等,都印刷制作得相当逼真,惟妙惟肖。
1465866871284771.png
一位网友对《S.》评价:这本书对于纸书的意义,就像“全息摄影给摄影带来的改变、3D游戏给传统2D游戏带来的改变一样”。还有一些评论文章认为,《S.》最为人称道之处在于将纸书的时间感、实体性、交互性发挥到了极致,为纸书在数字时代如何做到无可替代做了最好的示范。
2012年,朱赢椿设计的《一个一个人》采用了和《S.》类似的理念,为了模拟旧书时间洪流中磨损的痕迹,连封面都被“撕去”,还留下了未撕干净的残余边缘。书籍内页泛黄。偶尔,读者还会在书页间看到匆匆抄上的电话号码、从手上无心抹上的墨迹、某个春天的花瓣、夏天的一具蚊子尸体……这些模拟旧书主人生活印记的装帧讲述了书籍本身的经历和故事。
把装帧变成书籍内容的一部分,甚至把装帧作为书籍最大的亮点,是近年来不少纸质书所采用的新尝试,力图通过增强其感官体验,艺术性和可收藏性,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大量的艺术被生产出来,这些书籍采用了种种独特的形式,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常见的有排版大量留白的图像书,常用于传播某种文化和孩童教育的立体书。比较冷门的有在纸张上附有味道的“嗅觉书”,强调纸张质感的触摸书等等。在美国,艺术书已经成为一种独特品类,甚至还有曼哈顿精装书展这样的行业展览,用于专门展卖特殊印刷书、精装本和手制书。
1465866899537658.png
一些出版商和作者还有媒体文章认为,艺术书和手工书作为一种纸质书发展的新方向,凸显了纸张阅读体验独特的无可比拟性和艺术收藏价值,能够帮助纸质书突破数字阅读的重围,获得复兴。
然而,过度装帧甚至装帧重于内容的问题也在显现,对此也有不少质疑和讨论。过分精美的装帧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也容易有喧宾夺主的危险,而对此最尖锐的批评则直接质疑过度装帧会使书失去其最重要的本质:内容的阅读
首先是装帧对阅读流畅性的影响。以《S.》为例,当小说文本成了安插道具、线索、笔记支点的一个“载体”,就要无可避免地牺牲其本来应该自由舒展的故事性。换句话说,《忒休斯之船》的这个“元故事”尽管能够达到完整自洽,但为了凸显注释和其他解密线索,内容必须尽量简化。且在阅读过程中,基本没有人能够做到不被那些五颜六色的手写体“评论”所影响,所有读者都会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被打断和从故事中抽离,阅读体验就会变得零乱而琐碎。
1465866924178253.png
其次,过度装帧造成的高价和不易携带等特性也在天然地排斥着阅读本身:书变得不像是书,更像是展示品,收藏品甚至是桌面游戏。从读者的角度去审视书籍装帧设计,最重要的应该是“以人为本”,即以人为中心和尺度的设计观念。不少采用平装软面,开本大小适宜的经典图书,简易的装帧让读者能够更大程度地注重书本中的内容,容易亲近也降低了成本和价格。比如旅游书籍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流动性极高和纷杂的公共环境中阅读,所以常常按照手的大小比例设计成开本狭长型,不但增强拿书时的稳定性,而且便于装取。反观《S.》繁杂的装帧和夹杂在书里的二十余种道具使得其极为不便携带,以至于包装时必须装入盒中,在阅读时更是需要相对而言较为宽裕的桌面,以便摊开道具对照文本。书籍本身被设计成了对便利阅读极不友好的形态——《S.》作为一个典型例子展现了当代阅读中的形式如何战胜内容。
机械复制时代的手工迷恋:
小资生活中的“文化饥渴”

在泛黄的、布满咖啡渍的纸页上,布满了珍和埃里克在不同时间分别留下的铅笔字、蓝字、黑字、橙字、绿字、紫字、红字……《S.》的印刷与装帧可谓是极为精心,涉及到印专色、压纹、压凹、模切等二十余种工艺工序。
所有这些精致的印刷工艺,都是为了做到对两位主角手写感的还原,这种还原度也被宣传方和书迷们大加称颂。在《S.》中文预售版的宣传推广文章里,“仅仅其中一封信,就换了4,5种纸头,才印除了与美国版一致的质感”等强调品质的文字反复出现。与此相关的评论也相当普遍。知乎上对于《S.》的评论中有一条写道:“带到哪里都能强行装X的书”。另一则豆瓣上的评论则晒台湾版《S.》照片并称:“买了昂贵又酷炫的书,当然要po出来炫耀一下啦!”此外,尽管确实有一些关于《S.》精巧复杂的叙事方式的讨论,但大量的吹捧性评价依旧是关于它新颖有趣的包装形式和极度“仿真”的精美印刷。
1465866960403878.png
作为印刷品的《S.》因为其高度仿造的手工感而获得流行,微妙而略带讽刺地映射出了机械复制时代的人们对仿手工制品的迷恋。这种迷恋并不新鲜。做旧印刷的明信片/海报,“复古”的贴纸和仿制的绘画在商铺中早已屡见不鲜,大举进军地侵入我们的生活,并获得诸多购买者青睐。
哲学家,文艺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认为:“当今时代的艺术创作不具备传统艺术的本真性、唯一性与权威性,曾经环绕传统艺术的“灵韵”(aura)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能用先进技术、机械手段进行大量复制的现代艺术品。”
艺术品和文学的平民化本是值得庆幸的——印刷技术带来了文化普及,消弭了知识的阶级鸿沟。然而,在现代消费性社会中,文化的意义不可避免地被扭曲。文化批评家保罗·福塞尔在其著作《格调》中写道:“消费选择、休闲方式和室内摆设也是社会地位的陷阱。你喜欢喝什么饮料,看什么电视节目,抑或根本没有电视,读什么杂志……去哪儿旅行,如何旅行以及家里的小摆设等等,都会确凿地暴露出人的社会层次。”对质感和格调的追求成为了一种阶级生活的标志,而能够证明消费的档次的手工制品和艺术品作为“有钱有闲”的阶级消费象征,在小资群体中大受欢迎。
1465866984453597.png
手工仿制品的迷恋在民间逐步兴起:那些仿造的“蹩脚”物品、伪手工印刷图画、民间小杂什、“纪念品”,还有旅游区区激增的贩卖仿旧印刷明信片的“文艺小店”和伪劣的“博物馆”。它们来势汹涌地展现了购买者对自己的社会预期和愿望以及对具有高等阶级形式、风尚和符号的某种文化的虚幻参与。
一方面,难以承受的高昂价格使得渴望文化消费的中产阶级很多时候不得不屈从于仿造的,大量印刷的工业制品;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接近含有上层阶级经济优越感和高级生活品质意味的艺术品以及手工制品。于是,仿手工制品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和接近高品质手工品/艺术品的形式征服了大众:通过简单便捷的消费行为,就可以和“优质生活”以及“文化知识”等标签迅速产生关联。
在这种标签化的文化消费下,内容上的薄弱与否便显得没那么重要:《S.》的设定围绕着一位神秘作家最后也最出色的小说《忒休斯之船》。而这本作为《S.》的内核,隐含巨大谜团,并为两位大学生的推理提供支点的小说无论是在故事性抑或文学性上都可谓贫瘠且单薄,比起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而言,更大的作用是服务于解谜游戏的形式。
在书籍可以成为趣味游戏,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标签的今天,书籍内容本身或多或少地变成了陪衬,这是属于当下年代的绝妙讽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