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来源:东方头条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明朝就已经建立起了“一例通销”的食盐运销制度,但是后来随着明朝经济局面发生改变,一例通销的制度逐渐衰弱直至消失,等到清朝才重新确立。
湖南衡州、永州、宝庆三府本来是粤盐区,但是由于后来粤盐改运,路途变得更加遥远,运输成本更加高昂,于是衡永宝三府改食淮盐。但是衡永宝三府并没有沿用湖广一例通销的制度,反而实行严格的“专商引岸”制度,因此和距离较近的湖南北四府的食盐运销制度不同。
在之后因为政权的再次加强,粤盐运输无需再绕远路,粤盐价格变得比淮盐还要低廉,因此粤盐走私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同时因为衡永宝三府实行专商引岸制度,这使得盐商在三府实现了淮盐的垄断,因此三府的淮盐价格高昂,但是处于更加宽松环境的湖南北四府淮盐价格低廉,又因为地理环境的便宜,于是淮盐从湖南北四府走私到衡永宝三府也成为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这两种走私活动都十分难以打击,官府的严厉缉私行动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就在这时,饱受高盐价苦楚的老百姓以及想要开拓市场的盐商们集体一起请愿,最终经过多方努力,最终使得衡永宝三府可以采用湖广的一例通销的食盐运销制度。
清朝食盐运销总体采用“专商引岸”,但湖广地区采取“一例通销”的模式了,由于汉口盐行的产生,食盐销售脉络复杂,专商引岸失效,普遍开始实行“一例通销”
清朝的食盐运销模式总体上都是专商引岸,所谓专商引岸就是在官府不直接销售食盐的情况下,商人在缴纳盐引之后,可以购买定量的食盐,并且在购置食盐之后,盐商只能在固定的区域进行贩卖,跨区域贩卖就是贩卖私盐。
但是湖广地区的食盐运销却走得是一例通销的模式。关于湖广地区的特殊政策的实行,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在清初时期,满族刚刚入驻中原,清朝政府国库空虚,因此两淮盐商为此向政府献上了大批的财富,博得了清朝统治者的青睐,同时因为当时满清缺乏盐政管理的人才,于是让两淮盐商参与了制度的设定,而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湖广地区制定了不一样的政策。
来源:东方头条
来源:东方头条
来源:东方头条
来源:东方头条
来源:东方头条
来源:东方头条
来源:东方头条
来源:东方头条
来源:东方头条
来源:东方头条
来源:东方头条
来源:东方头条
来源:东方头条
来源:东方头条
来源:东方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