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教师家访行动”是我区教育精准扶贫六大专项行动之一。为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推动教育扶贫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互访沟通的教育作用,全面深入关注、关心学生成长,今年9月以来,全区1.2万余名教师利用下午放学、周末、节假日时间,深入全区24万余名学生家庭进行入户家访,宣传资助政策,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用实际行动关爱学生成长,让孩子们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近日,记者来到大德镇中心小学,与教师一起深入了解家访行动开展情况。 “微课堂”搬到特殊学生家门口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多彩色笔,咱们来学习绘画,给大象涂色。”10月10日下午5点,大德集镇上一处民房内,几名孩子正在上课。 一年多来,大德镇中心小学教师陈璐利用下班休息时间,对这几名孩子进行每周两次的学习辅导。“每次都要精心备课,还要走20多分钟路,陈老师辛苦了。”陈璐的到来,给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几位家长特别感恩。 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在家里上课? 今年13岁的盼盼患有先天脑瘫,父母在外打工,由奶奶带着她生活;11岁的琴琴和13岁的洪洪是“唐氏综合症”患儿,由爷爷奶奶带着生活。 “开始我们娃儿也跟着在学校学点知识,但智力跟不上,又没有自理能力,我们老人在学校背上背下实在吃不消,只好把孩子放在家里休养。”洪洪的爷爷张前茂叹着气说,根据医生的指导,孩子的康复训练他们坚持在做,平日里也尽量耐心教育,希望有一天能有奇迹出现。没想到,2016年大德镇中心小学开展教师家访行动,真的给这3个孩子带来了希望。 大德镇中心小学副校长朱林介绍,在去年一次家访中,学校了解到这3个孩子因为智力缺陷无法正常入学,加上都是留守儿童,根据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学校决定为他们送教到家,开设“微课堂”。 “我们根据教师排课表,每学期安排两名教师轮流送教到家,让孩子们在关爱的环境下学习、成长。”朱林说。 给留守儿童及贫困学生“特别的爱” 在大德集镇上采访了家庭“微课堂”之后,记者跟随教师刘红霞来到刘家坪村。 “这个娃儿叫朱小灵,今年上小学5年级,父亲一直患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今年初,她母亲又查出患有癌症,家里负担变得更加沉重,所以我们对她是重点关注和倍加关爱。”班主任刘红霞今年9月家访时,了解到小灵的情况后,每周都抽出一天时间来到她家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 “知识改变命运,只要你自己不放弃学习,将来就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人生。”在朱小灵家中,刘红霞不仅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还在生活上倾注更多的关心。最近,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心态面对生活,让这个家庭能渡过难关,刘红霞多次组织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她说:“在没有家访之前,我只了解孩子内向自卑,成绩一般。通过家访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后,我很心疼孩子,希望能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让她安心学习。” 据了解,为了不耽误教学,家访安排在周末及放学之后的休息时间进行,通过宣讲资助政策、辅导学生功课、核查“四类”人员信息等方式,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信息。对于留守儿童及贫困学生,大德镇中心小学教师除了常规家访,还抽空进行“特别的关爱”。 今年近70岁的谢家国是刘家坪村2组村民,靠打零工抚养3个孙子,老伴张正碧患有肝硬化及心脏病,常年卧床,12岁的孙子谢祥容不仅要完成学习,还要做家务活、照顾奶奶以及弟弟和妹妹。 “刘老师,感谢你对我3个孙子的教育和帮助,他们才有这么大的进步,希望他们都能成才。”每逢刘红霞前来家中为孩子补课时,张正碧眼里噙着泪,拉着刘红霞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让每位孩子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目前,大德镇中心小学59名教师已对全校1000余名学生进行了家访。“每次家访时,我们首先要做到‘一看二讲三写四张贴’,即‘看学生家庭环境、生活条件,讲解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有哪些资助政策,填写教师家访笔记,张贴学生资助政策一览表’,最后收纳家长对学校的建议,促进家园共育共发展。”朱林介绍,通过家访行动,学校不仅宣传了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还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学生家庭情况,为开展教育精准扶贫打下了良好基础,让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享受更多关爱,在教育路上不落下每一个孩子,让他们都能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据了解,在教师家访行动中,区教委还专门制发教师进家庭《帮扶学生工作手册》和《家访日志》2万余册,建立教职工与贫困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同时,扎实开展“每生一名帮扶教师、每天一次学习辅导、每周一条关爱短信、每月一次入户家访、填写一份家访日志”“五个一”帮扶工作,全面关爱每一名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家访之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贫困学生进行有效帮扶,辅导作业、‘一对一’讲解、纠正学生学习习惯等。”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1.2万余名教师利用下午放学、周末、节假日时间,深入全区24万余名学生家庭进行入户家访,宣传资助政策,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用实际行动关爱学生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