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开州人彭晓:开心创作收获快乐
“放眼平湖大坝间,廊无俗韵水无澜。新城灵动桃源境,半是游人半是仙。”近日,一组以赞美汉丰湖美景为主题的诗联作品经开州新闻社微信公众号发布后,不少网友在朋友圈点赞、转发。该诗联作品作者彭晓,开州中学退休教师,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重庆诗词学会、重庆楹联学会理事、开州诗书画院院士、开州诗词楹联学会理事。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级展赛,荣获数十项荣誉,并被收入多部大型典籍。。 从写顺口溜到发表作品走进彭晓的书房,他正在一张纸上奋笔疾书。书桌旁是厚厚的一堆草稿纸。“您怎么不用电脑写作呢?手写多慢啊!”记者好奇地问道。“这样更方便修改,有时候一首古诗词要反复斟酌多次才能完成。”彭晓一边划掉刚才写的句子,一边乐呵呵地说,“看,草稿能看出修改痕迹,还能记录我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路。” 看了看他的手稿,是一首献给教师节的古体诗。趁他创作的间隙,记者与他聊起了他的创作之路。彭晓今年60岁,他从小喜爱读书,语文成绩优异。上世纪70年代初,彭晓登台表演了一段自己编写的四川方言剧,赢得老师的高度赞扬。那之后,彭晓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偶尔还尝试写点诗歌和对联。1977年,彭晓以优异成绩考入原万县师专中文系,系统学习了古典诗词,才明白自己之前写的诗词其实都是顺口溜。之后一段时间,彭晓停止了写作,他静下心来阅读了大量唐诗、宋词、元曲,不懂的地方就查阅辞典,或者向他人请教。大学毕业后,彭晓在县城一所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工作之余,他重新提笔潜心创作诗词、楹联。1995年,当代诗联作品《湖海嘤鸣集》面向全国征稿,彭晓寄去了一组描写三峡风光、家乡新貌的诗联作品。编辑很快将原稿退了回来,并附上一句“完全不合律”。收到退稿信,彭晓并没气馁,他向开州文化名人杨谨伯老师请教。在杨老师的细心指点下,他对照《诗词格律》逐句修改,对作品进行再创作。15天后,《湖海嘤鸣集》刊发了彭晓的九首诗、六副联。第一次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作品,这给了彭晓莫大的信心。之后,他创作的热情更加高涨。 进入创作丰收期1996年春节,彭晓针对老城大街小巷的春联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时任开州诗社社长的张昌畴老师读到评论后喜不自胜,主动邀请彭晓加入开州诗社。在开州诗社,彭晓有幸结识了张金河、邹绍文等业界前辈。在前辈的影响下,他阅读了大量有关诗词楹联的书籍,对诗联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学习和钻研,同时多角度进行创作。辛勤耕耘换来丰硕成果,2011年,彭晓参加中央电视台春晚征联活动,获得优胜奖。2012年,水位调节坝风雨廊桥面向全国征集诗联作品,他创作的楹联在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喜获一等奖。近年来,彭晓进入创作高峰期,他创作的许多诗词楹联作品在有关刊物上发表,并在全国性比赛中屡获大奖。“彭老师的诗词楹联行文简洁犀利,语言质朴明达,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均显示出娴熟的艺术功力!”开州诗联学会秘书长曾信祥如是点评。2013年,彭晓与著名书法家沈鹏、著名画家范曾合著了一本《诗书画三人行》。如今,在风雨廊桥、狗儿坪、盛山植物园等地,都能看到彭晓创作的诗联作品。 退休后笔耕不辍今年8月,彭晓从教学岗位退休后,几乎每天都有作品出炉。每完成一篇作品,他就发送到微信群里与文友分享,互相交流。他不断从艺术的土壤中汲取营养,似乎总没有闲下来的时候。秋日的暖阳洒进书房,房间里除了书桌上堆积如山的手稿外,还有两个硕大的书柜,很多书里都刊有他的作品。“这段时间,我正在整理诗词楹联,准备出版集子。”谈及多年来的创作感悟,彭晓说,创作诗词楹联是表达内心情感、抒发情怀的一个窗口,既能结交全国各地的诗朋联友,传承、弘扬开州优秀文化,又能陶冶情操,丰富晚年生活。有才呀
开心最重要
厉害厉害……
页:
[1]